永乐高70net(中国)no1公司-made in China

牛小侠 黄卫东: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内涵、原则和关系探究

作者:牛小侠 黄卫东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03期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08

文章来源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03期

[摘要]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如何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要善于发挥大师资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赋能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大平台,助推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善于拓展大工作格局,营造“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新格局。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应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和目标性三个原则。掌握好思政课和“大思政课”的关系,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协调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关系,以优质资源培根铸魂;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以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式育人。

[关键词]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2403-0130-07

[作者简介]牛小侠,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卫东,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DOI:10.16580/j.sxlljydk.2024.03.002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核心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对学生进行培根铸魂,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这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善用“大思政课”对学生进行培根铸魂提出了重要遵循。新时代,深入理解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内涵,探寻高校在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关系对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内涵解析

“善用”,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要求,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主要是指高校要善于发挥教师主体积极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和平台达到“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教学目的。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善于发挥大师资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赋能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大平台,助推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善于拓展大工作格局,营造“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新格局。

1.善于发挥大师资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要充分发挥其大师资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在广泛意义上,“大思政课”的大师资力量包括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先进模范等,他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大师资力量,形成了高校“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合力。当然,构成这一育人合力的主体要素因其角色和地位不同,对其构成主体素养的要求也有差异。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战略发展全局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建成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且能主动担当起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的“排头兵”,担当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的重任。其次,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比较大,其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更多是通过隐性方式承担着用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的职责。再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在与学生谈话、座谈、心理咨询等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帮助学生解除疑惑,缓解压力等。此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先进模范也是“大思政课”大师资力量的重要部分,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提出,“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2]等讲思政课,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先进模范虽然不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但他们作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典范,本身就是思政课教学鲜活的思政元素。他们的典型事迹能够深深触动学生灵魂、激发学生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培根铸魂的目的。

2.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赋能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思政课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入脑入心。为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各高校基于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3]就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效而言,“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校内思政课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方式,以社会大课堂的方式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是落实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组织保障机制。构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保障机制,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协调好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主要职能部门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如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协同实践机制,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等。二是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以赛强化实践教学,以优质师资指导大学生参加诸如“互联网+”、挑战杯、红色之旅、领航计划等赛事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建好用好“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专题方式在校史馆、博物馆和实践基地等开创专题式的社会“大思政课”堂;在仿真模拟智慧教室开设多维时空融合的“大思政课”堂等。“大思政课”以多种方式拓展社会大课堂,赋能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

3.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大平台,助推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

善用社会大课堂需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大平台,社会资源大平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实体性质的社会思政资源大平台,一是红色资源平台,主要包括红色纪念馆和红色旅游胜地,比较典型的红色纪念馆有南湖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胜地有井冈山、西柏坡等,高校实践教学和研学应充分运用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培根铸魂,筑牢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根和魂。二是实践基地资源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如大学专业实训教育基地、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如颐和园、圆明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运用这些平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良品质。三是历史文化资源平台,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等,运用具有思政元素的资源平台,让大学生深刻体验、认知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历史知识、审美艺术知识,厚植学生深厚文化历史底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艺术审美能力。另一类是各类网络社会资源大平台,如高校网络思政教研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高校网络智慧教育平台、高校各类网络虚拟教研室等,通过各类网络社会资源大平台及时提供思政课所需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解决思政课教学重难点问题,通过在线示范课程打造一批精彩思政课程,运用现代科学网络技术汇集多维时空的社会资源,助推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

4.善于拓展大工作格局,营造“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新格局

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就要善于拓展大工作格局,营造“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新格局。当前,各高校非常重视营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建设,一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或研究院等,积极开展“大思政课”综合试点改革。二是为解决思政课不同学段的衔接问题,在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高校建构并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育人机制,建设一批一体化的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在教材设计、教学目标对接、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以提高“大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三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大思政课”教学,如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高校书记、校长讲授“思政大课”,扎实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高校应从顶层谋划、大资源平台、大师资建设等多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式出发,发挥各方力量,群策群力,营造“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新格局。

二、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为了更好深入理解“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内涵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应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和目标性三原则。                   

第一,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认为真理性问题只能在此岸世界的实践中加以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P500)同理,理论性问题也只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P501)马克思立足实践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并力图建构共产主义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继承了马克思实践观,寻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答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要坚持实践创新精神,只有实践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来源于现实,又要用于指导现实,大学生通过思政课提高对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能力,科学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就目前高校思政课现状而言,它在取得很大成效同时,也存在理论讲授与实践融合度不够等问题,《工作方案》要求建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其目的就是改革创新思政课主渠道教学,“‘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5]所以,“大思政课”不是要创造一门新课,而是通过思政课课堂联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和建构大师资体系改革创新思政课主渠道。“大思政课”以校内思政课课堂联动社会大课堂,利用社会大课堂进行思政课教学,建构大资源平台丰富思政课内容,以更好的资源素材启迪学生、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强化其家国情怀,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者,通过建构大师资体系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

第二,坚持开放性原则。《工作方案》指出,“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6]“大思政课”要想取得成效就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目的在于解决思政课存在的教学资源局限在教材、校园内等问题,形成集校内外资源于一体的开放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所以,“大思政课”坚持开放性原则主要是以具有思政元素的社会资源、平台为载体,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利用新媒体技术,上活上好思政课,以思政课课堂联动社会大课堂、构建大资源平台、搭建大师资体系等举措更好办好思政课。通过“大思政课”讲好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的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所取得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及其取得辉煌历史性成就的来之不易。“大思政课”坚持开放性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多元性,除了思政课教师这一主体之外,还需要英模劳模优秀校友“现身说法”,积极推进专业课教师参与“大思政课”教学,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从主体多元性视角建构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大师资力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7](P8-9)“大思政课”是开放性课程,可以在高校课堂上讲,也可以在社会上讲,在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上讲,即高校课堂思政课、博物馆思政课、艺术馆思政课、展览馆思政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思政课”的体系之大、内容之广、形式多样展示了其开放性。

第三,坚持目标性原则。“大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培根铸魂为核心,其目标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

本。”[8](P7)当前,我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历史时期,“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等很多不确定因素时有发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青年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且勇于挑战,思想活跃且自信自立。“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导向,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当代青年鲜明的个性特点开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思政课要坚持铸魂育人,在大学生中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使其具有家国情怀和勇担时代大任的使命感。与其他课程相比,“大思政课”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目标更加凸显且任务更加紧迫。

三、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高校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整合多样资源,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还应把握和处理好思政课和“大思政课”、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三对关系。第一,掌握好思政课和“大思政课”的关系,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指出要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办好思政课,“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向好、建设成就显著,培根铸魂成效明显,但少数高校也存在思政课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大思政课”具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实践特征,“‘大思政课’,是科学理论与时代特征、社会实践结合的思政课,是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的思政课。”[9]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不能虚化或泛化“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功能,虚化“大思政课”就会使社会大课堂受热捧而思政小课堂遭冷遇。泛化“大思政课”就会“把‘大思政课’泛化为一个包罗万象、没有边界的大筐”。[10]因此,在聚焦“大思政课”课程属性是思政课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通过聚集大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的方式办好大思政课,深入理解二者的内涵,把握好思政课和大思政课的关系。

第二,协调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关系,以优质资源培根铸魂。《工作方案》指出:“大思政课”鲜明特色就是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为主线、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建构大师资体系的思政课,它聚集优质社会资源、善用社会大课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教育部就《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答记者问时也指出,要“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11]“大思政课”在课堂形式与资源的社会大课堂来检验和提升,实践形态的社会大课堂需以理论形态的课堂教学为主线,两种课堂形式虽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以培根铸魂为核心目标,以校内外联动方式实现“大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强化思政课课堂的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有机融合,进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注释: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2020-02-07/2023-12-24.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J].求是,2020,(1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谢卫金,易文彬.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培育时代新人[N].光明日报,2023-06-14(9).

[6]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2022-08-24/2023-12-24.

[7]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赵春玲,逄锦聚.“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

[10]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3,(8).

[11]教育部就《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答记者问[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24/content_5706629.htm,2022-08-24/2023-12-24.

[12]叶方兴.大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

责任编辑: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03期 )







上一篇:下一篇:

  © 2013 永乐高70net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福州市闽侯上街大学城学府南路 联系电话:0591-22868775 邮编:350108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     网站维护:永乐高70net网络中心

XML 地图